大萧条

1.Keynesian economics

1936年,约翰·梅纳德·凯恩斯(John Maynard Keynes) 出版了他举世闻名的著作 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(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, Interest and Money)_,简称《通论》。这本著作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经济运行,其中的思想成为著名的 _凯恩斯主义经济学(Keynesian economics) 的理论基础,也使凯恩斯本人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。

图片11.png
==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, Interest and Money,图片来自谷歌==

18世纪晚期以来的经济学是建立在苏格兰经济学家 亚当·斯密(Adam Smith) 于1776年出版的 《国富论》(The Wealth of Nations) 及其 古典经济学(classical economics) 之上的。古典经济学家认为,市场会自发地(spontaneously)形成一种供需平衡的均衡状态(a state of equilibrium),有工作意愿的人能找到工作,并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。
图片12.png
==Bustling with work and activity, “The Wealth of the Nation” by Seymour Fogel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,图片来自维基百科==

虽然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教导,凯恩斯依然努力跳出惯性的思维模式(escape from habitual modes of thought),尝试着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经济。他认为, 宏观经济(macroeconomy)微观经济(microeconomy) 的运行方式是截然不同的,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。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自动机制,非自愿性失业带来商品总需求的减少,这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。因此,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,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,即扩大政府开支,实行财政赤字,刺激经济,维持繁荣。


2.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

长久以来,人们认为失业是由疾病或者是工人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,比如懒惰、缺乏事业心(a lack of enterprise)和职业道德的人比较容易失业。由此,政府没有将失业看作社会性的问题,也没有出台相关的公共政策。
在1909年,社会活动家 比阿特丽斯·韦伯(Beatrice Webb) 首次提出福利制度的概念,并且呼吁政府要把减少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。同时,她也首次提出 “非自愿性失业”(Involuntary unemployment)_,认为失业不是由个人的缺陷造成,而是受社会经济状况影响。
1913年,英国经济学家 _亚瑟·庇古(Arthur Pigou)
首次定义了“非自愿性失业”:在当前的工资条件下,工人愿意进行多于所需的劳动。换句话说,就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,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。非自愿性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,也就是,公司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,哪怕工资率再低,并且工人愿意按低工资被雇佣,厂商也不会增雇工人,因为这只会增加厂商的亏损。
图片13.png
==Unemployment, 图片来自mahoneygps.com==


3. The Great Depression

在传统的经济学看来,社会中非自愿性失业的情况出现后不会持续很久,宏观市场会快速回到平衡的充分就业(full employment)的状态,直到1929年美国 大萧条(The Great Depression) 改变了人们的看法。
1929年至1933年之间大萧条发源于美国,后来成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。危机开始于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,短时间内40%的市值蒸发;仅1931年一年,美国国家收入从870亿美元下降到420亿美元;到1933年,1400万美国人失业,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,贫困和绝望(poverty and desperation)蔓延。
图片14.png
==Dorothea Lange’s Migrant Mother depicts destitute pea pickers in California,图片来自维基百科==

在大萧条中,社会需求下降和失业形成恶性循环:失业的群众没有能力购买商品导致销量下降,进而使得商家生产过剩,只能通过裁员减产来降低生产成本,这使得失业群众进一步增多。

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:
小孩子对妈妈说:“现在天气这样冷,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呢?”
妈妈回答说:“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。你父亲现在失业了,没有钱买煤啊!”
“妈妈,父亲为什么失业呢?”
“因为煤太多了。”


4. Sticky wages

超量雇佣劳动力是一种消除(eliminate)失业的方法,但是这需要劳动者接受工资下降。传统理论认为工资可以根据劳动力供求调整,然而凯恩斯提出,工资是“粘性”的,也就是 _粘性工资(Sticky wages)_。
凯恩斯认为,工资是由雇佣合同规定的,在协商合同时,劳动者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来决定他要求的工资的高低,如果劳资双方同意某一水平的工资,合同便被签订下来。在合同期限内,劳动者必须按照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而计算出来的工资提供劳动,即使在此期间实际的价格水平有所变动,劳资双方也必须遵守合同中规定的工资水平。基于这样的事实,工资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,因此也无法短时间内消除非自愿性失业。
图片15.png
==Contract,图片来自维基百科==


参考文献

Keynes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John_Maynard_Keynes
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, Interest and Money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e_General_Theory_of_Employment,_Interest_and_Money
The Wealth of Nations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e_Wealth_of_Nations
Involuntary unemployment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nvoluntary_unemployment
Great Depression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reat_Depression
Sticky wages: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Nominal_rigidity